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外文化交流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ISSN:1004-5007
CN:11-3004/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005423
期刊分类:精品文化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在地化影响下的中国海外移民行为特征探析<sup(4)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上分析了中国移民在地化的种种表现,说明在地化是一种必然选择和结果,但在地化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放弃自身的文化特质和族群认同。在地化是相当

以上分析了中国移民在地化的种种表现,说明在地化是一种必然选择和结果,但在地化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放弃自身的文化特质和族群认同。在地化是相当复杂和宏大的课题,下文将着重分析与在地化相关的几个问题。

三、与在地化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在地化与融入的差异

在地化不同于移民研究中常常提到的“融入”概念。融入的终极结果是失去原本的民族性,是移民群体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行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孔飞力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中论及新客华人和土生华人时指出:“华人的克里奥尔文化是福建文化与马来文化两种文化特性的交融:华人的姓氏与非近亲繁殖的要求被保留下来,但婚丧嫁娶则显示出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华人父系为主的严格家庭模式为本土习俗所拓宽。……还有,土生华人的衣着既带有明显的马来特色,却又有别于本土地道马来人的服饰。”[13]显而易见,土生华人虽已成为当地人,但他们与当地原住民马来人还是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如果这种状态也是融入,那么,与完全消失华人民族性之后的状态又该如何区分呢?

在地化或许是融入的前奏,或许还达不到融入,或许是部分人可以完成融入,部分人无法完成。在地化是过程,融入是结果和状态。在地化从一开始就是对全部移民而言,融入则是发生在部分人身上。在地化在主客观综合作用下发生,融入则完全以主观意愿为前提。此外,“融入”与“同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在现代移民研究中,融入是指移民在移入地社会逐步文化趋同的过程,同化则多指移入地社会要求外来移民屈从于本地文化而归化为当地人的过程,两者相同的是结果以及过程中移民的适从行为。以开封犹太人为例。“开封犹太人同化的最根本动力来自犹太社团内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犹太人对犹太教信仰的逐步淡化和对儒教的深层次认同,犹太教的儒化过程正是开封犹太人的同化过程。”[14]尽管从立碑阐释犹太教、延续传统的犹太教礼仪和积极修建会堂、保存《托拉》经卷等方面,都反映出那时的开封犹太人尚未被同化(融入)。但早期开封犹太人用汉语立碑阐释犹太教就证明了他们无可避免地在地化了。开封犹太会堂室内外结构与布局充满浓厚的儒学氛围,开封犹太知识分子中形成了学习儒家思想参加科举考试之风等,这些都揭示了“犹太知识分子信仰热诚的减弱与行为方式的儒化,在普通民众中产生了普遍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背离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15]最终,开封犹太人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地化是不可选择的,而完成融入则与主观认同相伴。在地化是移民原生文化与移入国文化两者互鉴、衍生、创新的过程,融入则是移民原生文化对移入国文化的皈依。

(二)移民在地化与边缘性杠杆

孔飞力对中国海外移民有如下分析:“如果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呈现诸多投资获益的机会,那么,中国可能是其海外移民投资的理想地,甚至海外移民也可能往来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拓展其事业。如此,海外移民就可能从身处两个世界之中而谋获最大效益。如果该海外移民进一步成为其移入国华人社团的领袖人物,那么,这就还可能有助于在他返回中国时提升他的社会地位,而如果同时,他因为作为海外华人社团领袖而在中国得到较高礼遇或获得一定荣誉,那么,这又会为他在移入国的形象进一步增光。在如此往来互动中,移民就可能成功地撬动了自己身处两个世界的边缘性杠杆。”[16]孔飞力先生所阐释的边缘性杠杆源于李明欢教授提出的跨国移民理论中的两个世界理论。[17]对此,李明欢教授进一步作了阐释:“无论是华人还是其他民族,他们的确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政体的边缘,对此,虽有无奈,但亦有追求。换言之,身处边缘,尽管有种种不便与难处,然而,正是这一特殊性,却能够给予那些具有雄心抱负的移民以极其宝贵的特殊机遇。”[18]两位学者的分析论证,描绘出中国海外移民在身处中外两方边缘时,如何趋利避害,巧妙运用自身具有的居间比较优势,发挥桥梁、纽带、媒介作用,在满足中外两方面不同需求的同时改善生存处境,提升在中外两方面的地位与影响,以获取最大效益。

居间比较优势的形成条件是中外两方面经济社会文化差异及信息不对称等。中外双方相关差异越大,涉足其间的中国海外移民具备居间比较优势的机会就越大。由于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于外部世界,中国人走出国门后,受在地化影响,必然在经济、科学、人脉交往等方面与国内相比具备比较优势,其强弱程度因人而异。换言之,在地化影响是中国海外移民得以具备居间比较优势的唯一前提条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少人在国内一文不名而出国一段时间后再归来时却不断受到追捧,假以时日甚至在中外两边均可“手眼通天”,游刃有余。现实中,中国海外移民与其他移民都在努力保持着与祖籍国的联系。亨廷顿就此指出:“在1965年以后的移民当中,20%至35%的人会重返原籍,可是留在美国的人并不一定是想成为美国人,而有可能是想要有双重国籍。这些人既要享受美国这里得到的机会、财富和自由,又要保留自己原籍的文化、语言、家庭联系、传统和社会关系网络,二者得兼。”[19]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0/1022/488.html


上一篇:中外电站EPC 项目安全投入对比研究
下一篇:高校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教育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