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外文化交流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ISSN:1004-5007
CN:11-3004/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005423
期刊分类:精品文化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外青年道德价值观之比较(3)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义利观不同。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当代中国青年虽然呈现出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倾斜,但以社会、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仍是其道德价值观的主流,这

(1)义利观不同。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当代中国青年虽然呈现出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倾斜,但以社会、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仍是其道德价值观的主流,这缘于中国社会的传统义利观的延续和继承。[5]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以义取利,义重于利,把义看作人的立身之本。但实际上,中国传统义利观也并非单纯的排斥“利”,而是强调个人利益的获取必须合乎道义,不能为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道义。从一方面看,这反映了一种为社会、为国家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情操,但从另一方面看,只重道义而否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不利于社会发展。

(2)道德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尽管中国青年在道德行为上已呈现出对竞争和创新等进取性道德准则的认同与渴望,但从总体上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中庸之道的束缚,在行动上不免依然是循规蹈矩、颇多顾虑。他们渴望竞争,但又恐惧竞争;渴望开拓创新,但又寻求四平八稳;渴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又因缺乏行动的勇气而安于现状。而西方青年在道德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个人奋斗和求实创新。因为在西方人看来,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就要靠个人的奋斗,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因此,西方青年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勇于竞争、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落实在个人奋斗的实际行动中,以求实效,获得成功。

(3)宽容对待现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都是由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决定的。在中国,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必然有落后的方面,当代中国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对于现代中国青年多元的价值观甚至是价值观困境,我们都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因为,从宏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价值观念也会不断发展进步。

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她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1]。由于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同,不同的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由此构建的道德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客体进行透彻、深入分析基础上的比较,能够在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道德教育建设步伐。

1 道德教育客体及其重要性

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哲学上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道德教育客体是指:道德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马克思对人给予高度关注,他的有关人的论述散见于他的各种著述中:“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的自然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类本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2]道德教育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任何道德教育活动要想真正卓有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由于道德教育面向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因此,本文选择青年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客体作为研究对象。青年的特殊地位——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决定了这一群体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外青年道德价值观状况分析

2.1改革大潮中的中国青年道德价值观

我国青年一代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中西文明特别是中西青年道德观的冲突与交融中,道德观念深刻体现着时代变迁的痕迹。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价值观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道德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

从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和特点:

(1)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这主要表现在当代青年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问题上。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爱国主义情怀仍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深处的情感。当代青年依然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大多数青年人认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表现了青年人先国家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道德价值取向;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青年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对待“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一命题的态度上,虽然有70%的左右的青年表示“赞成”或“有点赞成”,但也有16.8%的青年表示“反对”或“不太赞成”,认为大河是涓涓小河汇集而成的,没有小河就没有大河,有人甚至提出了“小河无水大河干”的相反命题。其实这一命题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它带有片面性,过分强调个人;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看,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利己与利他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代中国青年则更倾向于互动式的人际交往模式[3]。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行为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真正成为道德共识,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否则,仅部分的人认同便会助长个别人的贪念。青年人认为,这类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是引入补偿机制,使吃亏的人得到相应的补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可见,今天的中国青年在人际关系上已经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大多数人主张真正建立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互利的和谐人际关系。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1/0427/737.html


上一篇:中外个人所得税法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国宴用瓷中的形象表征与视觉建构评中国传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