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外文化交流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ISSN:1004-5007
CN:11-3004/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005423
期刊分类:精品文化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航海指南的变迁*(2)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古代中外海员的航海技术交流 “更”是明清时期中国航海指南中用以记录航程的基本计量单位,如果将这个单位置于世界航海技术发展的整体历史中

二、古代中外海员的航海技术交流

“更”是明清时期中国航海指南中用以记录航程的基本计量单位,如果将这个单位置于世界航海技术发展的整体历史中,则会看到类似用短时间代表距离的计量单位早已在印度洋海域出现。与中国早期航海指南缺失的情况相似,在印度半岛到阿拉伯半岛之间,古代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航海者们同样创造了辉煌的航海文明,但早期文献中也没有留下专业航海指南,只是从一些航海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采用的计量方式。例如在记录航程时,有以1小时人或马匹所行路程为单位的法尔萨赫(farsakh)[10]382-383,9—10 世纪阿拉伯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就留下了“巴士拉距尸罗夫水路一百二十法尔萨赫”等记载。又如以3小时航程为单位的扎姆(zam)[11]7,也有10世纪阿拉伯游记《印度珍异记》中,称印度洋帆船从室利佛逝前往中国时,“总共航行了五十多扎姆”[12]117等一类记载。以3小时为计量单位的扎姆是一种典型的古代印度计时方式,即将一昼夜均分成8部分[13]111-117,150,它与阿拉伯 1 小时的法尔萨赫、中国2.4小时的更一样,都是用航行时间来表示航程的计量方式。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印度洋上的水手们在9—10世纪已经开始使用短时段计程,而中国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如元代《岛夷志略》中“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彭湖)”[14]13一类记载,都是与《海道经》一样用日夜计程,直到《郑和航海图》之后,才开始采用与印度洋上航海者们类似的短时段计程。

考虑到海船航行的实际情况,这种用短时段计程的方法必须有相应的航行速度作为参考,否则就无法计算出具体里程。在一位英国军官于1850年发表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印度东南部科罗曼德尔(coromandel)海岸的水手在使用一种古老的方法测量船速:

当地海员通过事前实践,知道自己行进的速度,或者说他知道自己在不同的速度下,一个小时分别能走多少英里。他将一块木片从船头投向船外的水中,保持与木片向后流的同样速度走向船尾,然后他记下自己行走的速度,这就等于海船前进的速度②。

科罗曼德尔是中国古籍中著名的注辇国故地,冯承钧在《郑和下西洋考拾遗》中提到:“注辇人在当时是些大航海家,中世纪时在印度洋中名望很大。”[15]165-166这种向海中投掷物体,随之速行以估算船速的方法是明清时期中国航海书中常见的技术,如明代航海指南《顺风相送》的开头就记载了与之非常相似的《行船更数法》[1]25。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中国航海技术中一更时间所代表的航程究竟是多少里,仍存在着不同意见,但从相关记载来看,“更”这种短时段计量单位是在《郑和航海图》之后才在中国航海书中普遍出现的③。曾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巩珍,在宣德九年(1434年)的《西洋番国志·自序》中提到:“要在更数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16]5-6这是有具体纪年的中国最早提到航海中“更”的文献。中国古代航海者很可能是在印度洋海域学到了用短时段代表航程的方式,并将其改造成符合中国传统计时习惯的“更”,类似技术和计量单位的最初交流和使用可能始于或略早于郑和下西洋时期,但它在中国民间的广泛流传和普及,是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

“更”的使用为中国航海者带来了许多安全与便利,在中国海域岛礁区众多的地理环境中,这种计量单位可以使海员及时避开触礁风险。如果海船在一天之内要经过若干个岛礁,在用昼夜计程时,这些岛礁的位置就不易说清楚,而在使用短时段计程方式后,这些岛礁的位置就可以清晰表达。例如在《顺风相送·福建往交趾针路》中记载:

五虎门开船……用单乙针三更船取浯屿,用丁午针一更坤末针取乌坵山。

如果这里不是采用“更”而是采用“昼夜”计程,相距较近的浯屿和乌坵山的位置就不容易表示清楚。又如下面这段航线中,如果没有“更”,从牛屿到乌坵山之间连续转换航向的航行方法也不容易表达:

(《顺风相送·福建往暹罗针路》:)五虎门开船……三更船平牛屿,用丁午针,一更坤未,二更坤申,一更平乌坵山[17]47-51。

从这些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到2.4小时的“更”普及后,中国航海指南在计程方式上进一步细化,与此前用24小时的昼夜表示航程相比,精确程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郑和下西洋全面开启了中国用短时段航程计量航海的时代,它与罗盘的外传一样,都是古代中外技术交流的重大成果,为后来航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0/1011/436.html


上一篇:丝绸之路上的蚕丝与茶香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动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