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外文化交流
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ISSN:1004-5007
CN:11-3004/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005423
期刊分类:精品文化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三国演义真善和美的错位曹操周瑜和刘备性格的(5)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里不合史实的虚构,着重写到曹操心理的黑暗,但是,从其原因和后果来看,明显含有对这种心理黑暗的批判。当然,这里有对他的自作自受的批判,也

这里不合史实的虚构,着重写到曹操心理的黑暗,但是,从其原因和后果来看,明显含有对这种心理黑暗的批判。当然,这里有对他的自作自受的批判,也有对他的怜悯,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讲的“卡塔西斯”,也就是恐惧与怜悯。作家不是法官,铁面无私,也不是道德家,眼里容不得一点罪恶。相反,从审美价值出发,作家只能把人当作人,不管他道德上是善人还是恶人,是欺骗还是坦诚,作家总是把他当作人,作家的任务,就是把人的心灵内在深层的奥秘,展示在读者面前,把倾向潜藏在情节的逻辑之中,其不朽在于其审美价值,而不是历史价值和道德价值,一味拘执于道德的善与恶的图解,便会损害其审美价值的大开大合。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文学杰作,还在于它大开大合的情节和丰富辉煌的场面,层层揭示了人的心灵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运动的。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最为艺术的,往往就是既有性格的统一性,又有丰富的变幻性。这种变幻大致分为两种形态:第一种是量变,基本上是保持固定的特征,这反映了人的个性有稳定性的一面。善良的人,善良有一贯性,鲁莽的人,如许褚,永远是有勇无谋,赤膊上阵,吕布永远是背信弃义,赵云永远是一身是胆,万夫不当,这些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不在少数,都不算是最成功的艺术形象,被《三国演义》专家齐裕昆认为是“类型化”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这种人物当然也不算概念化,因为它毕竟表现了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中相对的统一性。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也有相当成功的范例。像诸葛亮的忠于刘备的信念,从三顾茅庐,被感动而出山,到执掌蜀国大权,再到刘备死后,始终不变。明明可以像曹丕,还有后来的司马昭那样,把小皇帝当傀儡,最后取而代之,但是,他没有,始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这种统一性,也不是绝对的,在统一中也有量变。三顾茅庐那时,诸葛亮二十六七岁,书生意气,指点江山,雄视八方,运筹帷幄,何等自信,只要你在四川建立根据地,天下有变,机会一到,你大军一出,百姓们莫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霸业就不在话下了。青年诸葛亮的天真和乐观,带着某种空想,但是,到了刘备与东吴失和,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病死白帝城以后,他在给刘禅的《后出师表》中,就不那么乐观了:“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明知敌强我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这就相当悲观了。

人的性格的核心就是人与人的区别,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说法,是很极端的。江山,说的是大自然的地壳运动,本来相对于人的心灵,其变动是很缓慢的,往往是以数千百年为单位的,而人的心理,则可能是瞬息万变的。但是,这个谚语说的是,虽然情绪瞬息万变,但是,就其核心特征来说,其统一性是比大自然还要稳定的。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就个人的复杂经历而言,这显然是太绝对化了。人的性格特征,毕竟不是僵化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运动的。如果一味不变,就可能像木头人了。试想曹操多疑,从狼狈奔命到执掌国柄都是多疑,别无其他特征,肯定就比较单薄、平面。

因而,不能老眼光看人,人是会变的,所谓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杰出,就在于还写出了他与多疑相反的一面。那就是他的自信、不疑。

(注:本文为蒋烨林女士根据录音记录整理,后文中的文献材料,是作者审阅时加上的)

①⑤《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52—53页,第52—53页。

②参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原文是“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对于关羽华容道放了曹操之后孔明的表现,鲁迅的评价是“叙孔明止见狡狯”,见同书第136页。

③[10]《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页,第10页。

④易中天:《品三国》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⑥⑦⑧⑨[15]刘再复:《双典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02页,第108页,第103页,第112—115页,第102页。

[11]陈曦仲等:《三国演义会评本》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原文为:“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文章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网址: http://www.zwjlzzs.cn/qikandaodu/2021/0511/759.html


上一篇:霓裳才媛阶层晚清出使日记中的西方女性
下一篇:天涯难隔骨肉情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出访秘鲁智